【“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走在前列”大讨论】 “一站式”学生社区,什么样?怎么建?

发布者:党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23-06-24浏览次数:3896

        为继续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加快学习教育成果的转化利用,6月21日上午,学校经过充分的开门问策,以全体师生热烈期盼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作为第一个专题,隆重开启主题教育“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走在前列”大讨论。省主题教育第十七巡回指导组成员、常熟理工学院纪委(派驻监察专员办)审查调查处处长陈梅到会指导。学校党委班子成员,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围绕“一站式”学生社区什么样、怎么建进行了坦诚务实并富有成效的讨论。大讨论由校党委书记刘红明主持。

        近年来,在高校实施“学分制”“大类培养”等改革的背景下,“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成为常态,传统的班级建制管理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学生社区日渐成为学生交流互动最经常最稳定的场所,成为课堂之外的重要教育阵地。在此背景下,2019年,教育部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治理体系下学生管理模式改革的重要抓手和实现途径。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从2019年10所高校率先试点,到2021年31所高校集成探索,再到2022年扩大覆盖至1447所各级各类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作为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根本属性和独特优势的有益探索,逐渐成为学生党建前沿阵地、“三全育人”实践园地、智慧服务创新基地、平安校园样板高地,有效助力高校高质量发展。应时顺势,江苏省也明确提出,全省到2023年底必须实现“一站式”学生社区全覆盖,相关建设情况纳入高校年度综合考核。就学校而言,2023年已经过半,时间紧、任务重,亟需推进“一站式”社区建设项目落地。

        大讨论伊始,分管副校长田乃清、学工处处长顾明亮系统介绍了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项目建设的政策依据、核心要义、总体目标,以及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实施方案(讨论稿)。根据实施方案,学校将探索建立“1个中心+3个社区+N个综合管理服务驿站”模式。1个中心,即“一站式”学生社区管理服务中心,承担指挥大厅的功能;3个社区,即根据学生宿舍分布及所在学院、专业特色,打造强调“红色基因铸魂”的“德诚社区”、强调“绿色军营淬炼”的“海魂社区”和强调“蓝色使命引领”的“海涵社区”;“N个综合管理服务驿站”,即以学校12个独栋公寓为建设单元,结合居住学生的专业、年级、性别和国籍等特点建设综合管理服务驿站。

        实施方案站位高远、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举措实在,得到了较为一致的肯定和认可。同时,大家也提出不少见筋见骨、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副校长陈晓琴提出,社区的学生覆盖面应更广一些,加强对学校继续教育、国际教育学生的关照;副校长缪克银认为,社区建设要充分引入并发挥智慧校园的优势;宣传部长刘桂香建议,社区建设应重视并强化大学生“自我治理”的理念和能力;组织部长孙俭就社区如何加强设施场所建设,充分发挥体育育人功能给予了意见。人事处,国资处,教务处,安保处、后勤处(合署),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航海技术学院、士官学院、信息技术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等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也结合学校高质量发展实践、本部门(学院)工作实际以及相关调研,积极参与讨论、建言献策。

        人无底气,生无根据。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是一种正在发展中的育人新模式,没有太多现成经验可借鉴,所以如何理解和建设好,对学校来说,极富挑战性,会涉及思政队伍特别是辅导员队伍的职业转型、学生管理体制机制的重构、数字化建设等系列问题。对此,校长万健从新的视角给大家加油鼓劲。他提出,学校作为全国24所“三全育人”典型示范校之一,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丰富,其中极具特色的士官学院“五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操练、同娱乐)学生自治管理模式,就是对“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先行探索和实践,总结、运用好这一经验,不仅是学校建好“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底气,还能推而广之,成为同类院校的标杆和样板。

        党委书记刘红明总结发言。他提出,全校党员干部务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省“勇挑大梁、走在前列”的殷殷嘱托,并对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项目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求全校上下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促进学校主题教育成果应用转化等大局和高度,充分理解建设该项目的重要意义。二是要以目标任务为导向,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队伍入驻为基础,以资源下沉为抓手,以学生参与为动力,以数字赋能为支撑,从六大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明确社区建设的目标任务。三是要扎实责任,研究出台路线图、施工表和责任书,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打好第一仗,确保第一个专题学习教育成果顺利应用转化。

(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撰稿人:程萍

审稿人:孙俭